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

新闻资讯 > 法律常识

什么是遗产分割中的法定继承及其法律适用规则详解

来源:本站 添加时间:2025-04-01 20:40:25 点击:1

在实际生活中,亲属去世后所留下的财产往往会引发继承问题,而什么是遗产分割中的法定继承,则是解决遗产归属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法定继承是指在没有遗嘱、遗赠或者遗赠扶养协议的情况下,按照法律规定的继承人顺序、继承份额来分割被继承人遗产的继承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明确保护继承人权益的基本制度。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法定继承人分为两个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第一顺序继承人存在的情况下,第二顺序继承人不享有继承权。各顺序中的继承人原则上平均分配遗产,但如果其中某人对被继承人生前负有重大赡养义务或得到其照顾较多,可以请求适当多分。

法定继承适用于以下几种常见情形:被继承人未留下合法有效的遗嘱;所立遗嘱部分无效;遗产中有部分未被处分;或者存在争议需由法院依法分配的情况。实际分割时,继承人应首先明确遗产范围,包括存款、不动产、债权、股票等合法财产,排除债务后进行分割。

需要注意的是,在法定继承中,还涉及“代位继承”和“继承权丧失”的规定。例如,子女去世后,其子女可以代位继承其原本应得的份额;而若继承人存在故意杀害被继承人、伪造遗嘱等重大违法行为的,将被剥夺继承权。

在现实中,因家庭结构复杂、财产范围不清或继承人意见不一,遗产分割往往伴随着纠纷。这种情况下,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优先解决;协商不成时,可以通过法院诉讼程序依法确认继承人身份、继承份额,并判决分割遗产。

在遗产继承事务中,法律程序、证据提交和财产清点等问题十分专业,建议在分割开始前就咨询专业律师,确保权利不被侵犯。天津和然律师事务所在遗产继承、家庭财产分配、继承诉讼等领域拥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够为当事人提供全面、严谨的法律支持,帮助合法继承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保障遗产分割过程公平、公正、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