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继承法中,财产继承的方式主要包括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那么,什么是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的区别呢?正确理解二者的区别,能够帮助继承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首先,继承依据不同。
法定继承是根据法律直接规定的继承方式,即在没有遗嘱或遗赠的情况下,由法定继承人按照法律规定的顺序继承遗产。
遗嘱继承则是指被继承人生前立有合法有效的遗嘱,明确指定继承人及继承财产,按照遗嘱内容进行继承。
其次,继承顺序不同。
法定继承根据《民法典》规定,第一顺位继承人为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位继承人为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在没有第一顺位继承人的情况下,才由第二顺位继承人继承。
而遗嘱继承则不受法定顺序限制,被继承人可以根据个人意愿指定任何人作为继承人,包括非亲属。
继承效力不同。
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只有在没有遗嘱或遗嘱无效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定继承。因此,合法有效的遗嘱可以直接决定遗产的分配,排除法定继承人的继承权。
继承内容不同。
法定继承通常是按照法律规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而遗嘱继承可以由被继承人自由分配财产份额,甚至指定特定财产由特定继承人继承。
天津和然律师事务所提醒广大继承权利人,立遗嘱时应当符合法律要求,避免因格式或内容不合规定导致遗嘱无效。同时,若遗嘱存在争议或被质疑时,继承人可以通过法律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通过正确区分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继承人能够依法合理主张继承权,确保遗产分配合法合规,减少家庭纠纷和法律风险。